新兴设计师品牌已经成为追逐潮流的年轻人的选择,而为设计师们提供服务的公司也应运而生。比如36氪曾经报道过的为设计师们提供供应链的 ICY,对于和 ICY 签约的设计师来说,只需要提供样衣作品,而之后的生产、销售、宣传都由 ICY 负责。
而36氪最近接触到的项目「漾一」,则是为设计师们解决从 0 到 1 的样衣研发问题。
解决服装行业样衣研发痛点,「漾一」中央版房要将个性需求数字化
研发资源难匹配、沟通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待解决
对于新兴的设计师哪怕是成熟服装品牌来说,样衣的制作都存在痛点。首先新兴设计师如何找到愿意独立打样的工厂是一大难题。
漾一创始人宗小美就对此深有体会。她告诉36氪:“在北京服装学院进修时,我曾经拿着设计图稿,开车转遍北京附近的工厂,都很难找到愿意独立打样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起订量很重要,一般一个款式 100 件起订。而如果自己组建研发团队,从找面辅料、养版师、样衣师、采购设备,一年需要上百万的成本,而整个流程下来也需要 3-4 个月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刚入行的独立设计师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现在漾一可以做到单个 SKU 起订,费用在 500-3000 元不等,研发周期在 72 小时左右。
而对于传统服装品牌来说,拓展品类有时候就意味着要重新组建打样团队。比如 Kappa 想要拓展潮牌品类,而团队目前缺乏这种基因,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 Kappa 就选择了与漾一合作,放弃了再自建新的打样团队。
除了研发资源匹配及成本的问题,更致命的问题在于设计需求沟通难以精准化。天马行空又感性的设计师们与工业背景的制版师、样衣师之间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从而导致信息传递失准,最终样衣需要重复修改、反复研发,造成资源浪费,整个过程中的磋商成本也过高。市面上虽然也有一些快返平台为工厂接一些设计师的小批量订单,但主要都是资源对接及订单管理,而不是解决沟通效率问题。
搭建数据系统,配合DCM,将样衣制作智能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定位于为设计者服务的漾一中央版房于 2017 年 4 月在北京时尚设计广场751D·Park 落地,占地约 1500 平米。漾一为设计者提供样衣研发、面辅料订购、小批量生产等服务。
漾一在国内服装设计领域首创了 DCM(Designer Configuration Manager)的职位,设计师与DCM进行一对一的沟通,DCM 负责把设计师的设计语言翻译成样衣师和制版师能够读懂的工业化语言,比如具体领口开到几厘米低,从而降低沟通成本。同时,漾一会将这些工业化语言标签化,录入到电脑系统中进行数据的收集。
解决服装行业样衣研发痛点,「漾一」中央版房要将个性需求数字化
DCM翻译语言
DCM 岗位建立灵感来自于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负责细化精准需求,配置开发资源,以及把控研发进度。
在 DCM 与设计师确认了版式需求后,制版师负责制作纸样,设计师选择确认面料后,就可以进行样衣的制作,漾一收取制版、打样的服务费。如果设计师有小批量生产的需求,漾一可以帮助设计师们对接适合的工厂。此外,漾一也提供面料代购的服务,并从中收取服务费。
目前漾一团队近 30 人,包括 DCM、制版师、样衣师、管理团队等。公司已服务近 500 位客户,包括朗姿、依文、雪莲品牌及张肇达、兰玉等知名设计师,已经研发的 SKU 超过 6000 个,积累了 18 万个有效数据字段。今年预计研发 12000 个以上 SKU,同时收集超过 50 万个有效数据字段。
近两个月漾一主要投入到了样衣的流程管理及需求数字化系统搭建中,包括 VES 个性化产品价值评估系统、ERP 企业管理系统、CRM 客户管理系统、AMS 小型资产管理系统、KPI 员工绩效管理系统,预计于 2019 年 3 月投入使用。其中 VES 价值评估系统,可以根据设计师需求进行标签的选择组合,从而为设计师匹配合适的制版师和样衣师,并完成智能报价。
而关于未来规划,漾一希望在 2019 年实现平台化,将一二线城市的设计需求,对接到更为经济的三四线产业集群中去,也就是将设计师的需求标签化后,远程派发给三四线城市的制版师、样衣师;此外,漾一希望依托积累的设计师、IP 资源,未来拓展更多业态,比如线下设计师品牌集合店、MCN 跨界合作等。
此前漾一已经获得来自九宜城的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春节后漾一计划开启新一轮融资。